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胡焕庸线”未必不可以突破,但突破未必是好事——地理圈内外谈

已有 310 次阅读 2014-12-14 15:27 |个人分类:地理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胡焕庸线

                                ——  地理学中的“胡焕庸线”与“经度地带性”

                            ——“胡焕庸线”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仍在生长之中?

                            ——“胡焕庸线”可否由民国时期反推至秦皇汉武?

                            ——胡焕庸怎么说?《中国人口之分布》原始论文


   “胡焕庸线”在最近的学术界堪称“话题领袖”,很是热闹。

   过于神化“胡焕庸线”也未必相宜,在这一点上,张学文博友的“胡焕庸线就那么重要吗? ”未必没有道理。

   地理学中,降水、土壤、植被等往往在大尺度上体现出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似乎又分为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不过,经度地带性存在一些争议,所谓“经度地带性”也是一个既是规律、又不是规律的规律。很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规律?什么规律?

   “纬度地带性”、“高度地带性(或垂直地带性)”带有普世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可谓全球同庆。“经度地带性”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与“胡焕庸线”类似,大体上属于经验性特征或规律。当然,经度地带性也大致适用于一些有南北向海岸线分布或者地形地貌呈现南北走向的区域与国家。不过,其他国家是否也称作“经度地带性”我不太清楚。据《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介绍:“在南、北美洲,由于北美落基山脉和南美安第斯山脉均呈南北走向伸延,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南北美洲西半部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表现得特别明显。北美大陆西半部,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和荒漠土;南美大陆也有相类似的情况。”

   胡焕庸眼中的“胡焕庸线”与后人加以各种阐释后的所谓“胡焕庸线”差异何在?“胡焕庸线”在降水、地貌、人口之外是否背负了太多的附庸?

   在学术研究层面,我赞同对“胡焕庸线”的奥秘进行深入发掘。在社会层面似以立足在“降水、地貌”层次为宜,这是根本。人口分布只是一种具体表现,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局限性。人定胜天诚豪迈,顺天应时人方安。

   如果对“胡焕庸线”进行瘦身性剥离,剔除附属成份,仅将之限定为“降水、地貌、人口”三个层次,那么,GDP、城镇水平、民众收入等“突破”之说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既然有些上升到“国家”层面,“胡焕庸线”的受众已经突破传统的地理学术圈,对“胡焕庸线”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地理圈内外的人士大可各抒已见。

   真理跨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胡焕庸线”的本底从自然地理迈向人文地理,又将迈向何方?


附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848479

                                                             胡焕庸线就那么重要吗?

                                                                        张学文,2014/12/4

附2: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937&do=blog&id=850831&cid=3776935

                                                        李总理,胡焕庸线是破不了的!

附3: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808822.html

                                                神奇的中部主轴 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附4: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6c8f8d73.htm

                                                                中国的突变线——胡焕庸线

                                                             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单之蔷

附5: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248343

                                                                    胡焕庸线:还有多少奥秘

附6: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850852

                                    关于胡焕庸线研究的七篇文章及关于胡焕庸线的“破线”问题

附7:http://www.xjdr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9&id=15404

                                                             以“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2014-12-07 18:43:44 深圳特区报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提出“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总理之问”。
以“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对普罗大众来说,“胡焕庸线”是一个既生疏又熟悉的词汇。说生疏,这个词学术性强;说熟悉,其反映的现象广为人知。早在1935年,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爱辉)—腾冲一线”,将我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人口疏密悬殊的两部分。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8%、总人口的94.1%,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5人;而西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2%、总人口的5.9%,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总人口之比为94:6。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胡焕庸线”以东属于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区域,而“胡焕庸线”以西的城镇化则相对滞后。因此,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突破的问题——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应当说,“胡焕庸线”现象有地理的因素。比如,“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但“胡焕庸线”也有历史的例外。盛唐时期的长安就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其城镇化水平远比“胡焕庸线”以东的城市要高。
从发展角度看,“胡焕庸线”现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流动呈现明显的从西向东的趋势,这使得广大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差距日益拉大。
那么,怎么突破“胡焕庸线”?从现实情况看,恐怕最需要的是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以此激活西部地区的资源红利、区位红利。最现实的就是抓住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把“胡焕庸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直接推向开放前沿,并且形成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由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将被迅速打开,从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进入。尽管大唐长安的盛况可能难以再现,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有效缩小与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差距。
简言之,突破“胡焕庸线”的关键在于释放“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潜在发展优势,而这就需要实现开放的全面突破。“胡焕庸线”以西地区需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推进开放进程,以开放倒逼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由此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附7注:长安是大都市,就说明“胡焕庸线”有历史的例外?

附8:http://news.ecnu.edu.cn/cb/83/c1850a52099/page.htm

 

附9: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原始论文

中国人口之分布(胡焕庸,1935).pdf


附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GvPULnodYOyhqSoXujXQkwTLxkljmDqq8HEKGpE7g-lmTpevt6mx_okEzVoni7JZGZZlRmFdRBvRyq2BR2Nla

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附11:http://220.189.228.122/cnsyzx2009/Photo/ShowPhoto.asp?PhotoID=2601

附12:http://www.jydoc.com/article/8134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50954.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转载]他把他在IT业的成功看作生命的浪费--美中国古代艺术史专家罗杰斯
下一篇:法庭、法医、法律、司法、庭审、审判地学——地学的法律应用大观

3 罗德海 檀成龙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