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郑新奇博主提醒,网上有一篇“关于习近平“地图之问”的思考”的文章,赶紧抽空学习。很高兴测绘界的同事们注意到了习主席“地图之问”的重要性。但是请注意全文应见http://www.izuobiao.com/?p=3522。kedo网转载时分为两页,郑博主转载的北京晨报网再转载时丢掉了第二页。好在郑博主给出了原文地址,不致于以讹传讹。
但是,该文也有些不足,行文太仓促了一点。首先,第一句话“6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对康乾年间的地图辉煌发出了“地图之问”。”日期就不对,应为6月9日。其次,原文中所谓“习主席之所以会有“地图之问”,是因为2014年3月31日默克尔赠送了习近平主席一幅德国人绘制的我国清代的一幅地图,并由此产生了“地图之问”。”这句话除了两件事的时序以外,并没有讲出什么依据。国内学者对康熙的《皇舆全览图》早有考据,除了老邪在:杨光先的言论自由 中推荐的《故宫博物院》2002年第4期载吴伯娅《康熙与〈律历渊源〉的编纂》一文以外,对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的《内府舆图》的比较研究,也早已发表。混称为“康乾年间的地图”是不严谨的。见: 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地图》1993年03期。乾隆的《内府舆图》质量远远不如前者,从中也可以看出习主席“地图之问”的答案的一部分。另外该文还有一些小错漏,就不罗嗦了。好处是对“辉煌”讲得比较透。
有网友问老邪: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院士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您为什么对总书记提到的《皇舆全览图》格外有感触?您如何理解习总这一“地图之问”的用意?
答:当时听了,就很有感触,压力大,动力也大。地图的重要性,科普得不好。有一种误会,“中学我就学过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有很多工作要做。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给我们作报告,讲到一个反冲锋,到了山南,眼前景观大变。从冰天雪地,一下到了郁郁葱葱。战士们紧张起来,“咋整的?咋一下冲到美国球了?”赶紧停下来请示。我猜战士们的地图上只有等高线。查不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植被覆盖情况,所以困惑。再举一个高层的例子,一位懂地学的中央领导,曾指示我们说:我国究竟有多少亩耕地?你们遥感能给出一个科学客观的数据,就是大功一件。这次“二调”,已经非常接近于立下这个大功了。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弄清楚,讲清楚,20.3亿亩这个数据,才有公信力。我个人的理解,习总这一“地图之问”的用意是以《皇舆全览图》的辉煌与遗憾,说明中国科技曾经达到的高峰,达到高峰的经验;以及后来的落后,及落后的教训。习总如此重视,对我们长期推动“大地图”概念的地学科技工作者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也指明了方向。
2. 用习总“地图之问”的用意反观今日我国科技之发展,您认为有什么鞭策和指导意义?在您的遥感领域,又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一般地讲科技,我没那个水平。从遥感来说,我感觉现状是我们已经有了海量的数据积累(包括天空地,各种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且这个积累还在加速进行。另一方面,需求也越来越广。但是,要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却总嫌数据不足。这里问题很复杂,体制上来讲,数据共享的事,推了很多年了,有进展,但距目标还很遥远,需要相当高的顶层设计和必要的威权。从学术上讲,遥感数据获取时有自己给定的空间分辨力,波谱分辨力,时间分辨力。而不同的用户有自己的行业规范,数据内容和精度要求。这个说起来很复杂。最精炼的是我听王任享院士讲的“六字箴言”:遥感数据要“好用,会用,用好”。就是说遥感数据本身质量要好(好用);用户要用好遥感数据产品,必要时甚至修改自己的规范(用好);中间有个环节,就是能够综合天空地采集的各种数据的不同优势,生产出用户需要的数据产品(会用),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提高数据的应用能力。更简单讲,这三者的关系,好比是巨轮,码头,和市场的关系。现在可能是为了顺口,听好些人用“六字箴言”的删节版:“好用,用好”。个人觉得是不妥的。
3.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请问李院士,遥感技术主要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如果让一个普通人通过几个例子了解遥感,您会怎么说?
答:气象领域可能算应用得最好的,恐怕没谁没看过气象预报的卫星云图吧?这当然有其特殊性,也有待提高,但应用得最好,可能是无可争议的。林业也不错,遥感已经进入了林调的行业规范。农业也不错。但在公众中知名度不如土地查违。报上有不少报道,违规使用农田的建筑方拉防空伪装网,公路上铺土种菜等等,以逃避遥感查违。电子地图导航,大家应该比较熟了吧?但是有一个及时更新问题,得靠遥感。想到那儿说到那儿,不是认真排名。
4. 您曾经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总理在灾区飞机上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让您遗憾纠结;而2012年芦山地震时,航拍遥感获得了第一批灾区高分辨率数据影像。您如何评价这几年遥感应用的提升和发展速度?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汶川地震时遥感潜力发挥不够充分,大家也总结了教训。比如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设立了“蓄水池”项目,搞数据共享以救灾。遥感飞机的空域申请也一路绿灯。所以芦山地震后,遥感的应急反应速度有显著的提升。但是遥感应用的提升和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跟不上数据积累的速度。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我想首先是判断灾情严重程度的具体中心位置;其次是救援路径的选择。至于预报,目前有较大可能性的是滑坡,崩角,泥石流之类。地震预报,不是没希望,但道路还很漫长。有志于此的同志,必须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瞎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这里又回到康熙,他不仅记录了他亲身经历过的地震时的感受,而且在临终前不久(1721)亲笔撰写了一篇探讨地震成因与震灾空间分布的论文。嵇少丞博主《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127-128页,有其原文、白话译文、和评价:当时世界领先。虽然当时无法在CNS上发表,但是它的存在,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
尚未正式答复,求拍砖。
参考:康熙《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内府舆图》绘制情况对比研究--以...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