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地图之问】《皇舆全览图》的辉煌与遗憾 精选

已有 7422 次阅读 2014-7-3 23:0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地图之问

感谢郑新奇博主提醒,网上有一篇“关于习近平地图之问的思考”的文章,赶紧抽空学习。很高兴测绘界的同事们注意到了习主席地图之问的重要性。但是请注意全文应见http://www.izuobiao.com/?p=3522kedo网转载时分为两页,郑博主转载的北京晨报网再转载时丢掉了第二页。好在郑博主给出了原文地址,不致于以讹传讹。

 

但是,该文也有些不足,行文太仓促了一点。首先,第一句话“614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对康乾年间的地图辉煌发出了地图之问。”日期就不对,应为69日。其次,原文中所谓“习主席之所以会有地图之问,是因为2014331日默克尔赠送了习近平主席一幅德国人绘制的我国清代的一幅地图,并由此产生了地图之问。”这句话除了两件事的时序以外,并没有讲出什么依据。国内学者对康熙的《皇舆全览图》早有考据,除了老邪在:杨光先的言论自由 中推荐的《故宫博物院》2002年第4期载吴伯娅《康熙与〈律历渊源〉的编纂》一文以外,对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的《内府舆图》的比较研究,也早已发表。混称为“康乾年间的地图”是不严谨的。见: 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地图》199303。乾隆的《内府舆图》质量远远不如前者,从中也可以看出习主席地图之问的答案的一部分。另外该文还有一些小错漏,就不罗嗦了。好处是对“辉煌”讲得比较透。

 

有网友问老邪: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院士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您为什么对总书记提到的《皇舆全览图》格外有感触?您如何理解习总这一“地图之问”的用意?

答:当时听了,就很有感触,压力大,动力也大。地图的重要性,科普得不好。有一种误会,“中学我就学过了”,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地理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有很多工作要做。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给我们作报告,讲到一个反冲锋,到了山南,眼前景观大变。从冰天雪地,一下到了郁郁葱葱。战士们紧张起来,“咋整的?咋一下冲到美国球了?”赶紧停下来请示。我猜战士们的地图上只有等高线。查不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植被覆盖情况,所以困惑。再举一个高层的例子,一位懂地学的中央领导,曾指示我们说:我国究竟有多少亩耕地?你们遥感能给出一个科学客观的数据,就是大功一件。这次“二调”,已经非常接近于立下这个大功了。但是还有些问题需要弄清楚,讲清楚,20.3亿亩这个数据,才有公信力。我个人的理解,习总这一“地图之问”的用意是以《皇舆全览图》的辉煌与遗憾,说明中国科技曾经达到的高峰,达到高峰的经验;以及后来的落后,及落后的教训。习总如此重视,对我们长期推动“大地图”概念的地学科技工作者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也指明了方向。

2.       用习总“地图之问”的用意反观今日我国科技之发展,您认为有什么鞭策和指导意义?在您的遥感领域,又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一般地讲科技,我没那个水平。从遥感来说,我感觉现状是我们已经有了海量的数据积累(包括天空地,各种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且这个积累还在加速进行。另一方面,需求也越来越广。但是,要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却总嫌数据不足。这里问题很复杂,体制上来讲,数据共享的事,推了很多年了,有进展,但距目标还很遥远,需要相当高的顶层设计和必要的威权。从学术上讲,遥感数据获取时有自己给定的空间分辨力,波谱分辨力,时间分辨力。而不同的用户有自己的行业规范,数据内容和精度要求。这个说起来很复杂。最精炼的是我听王任享院士讲的“六字箴言”:遥感数据要“好用,会用,用好”。就是说遥感数据本身质量要好(好用);用户要用好遥感数据产品,必要时甚至修改自己的规范(用好);中间有个环节,就是能够综合天空地采集的各种数据的不同优势,生产出用户需要的数据产品(会用),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提高数据的应用能力。更简单讲,这三者的关系,好比是巨轮,码头,和市场的关系。现在可能是为了顺口,听好些人用“六字箴言”的删节版:“好用,用好”。个人觉得是不妥的。

3.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请问李院士,遥感技术主要在哪些领域得到了应用?如果让一个普通人通过几个例子了解遥感,您会怎么说?

答:气象领域可能算应用得最好的,恐怕没谁没看过气象预报的卫星云图吧?这当然有其特殊性,也有待提高,但应用得最好,可能是无可争议的。林业也不错,遥感已经进入了林调的行业规范。农业也不错。但在公众中知名度不如土地查违。报上有不少报道,违规使用农田的建筑方拉防空伪装网,公路上铺土种菜等等,以逃避遥感查违。电子地图导航,大家应该比较熟了吧?但是有一个及时更新问题,得靠遥感。想到那儿说到那儿,不是认真排名。

4.         您曾经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总理在灾区飞机上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让您遗憾纠结;而2012年芦山地震时,航拍遥感获得了第一批灾区高分辨率数据影像。您如何评价这几年遥感应用的提升和发展速度?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汶川地震时遥感潜力发挥不够充分,大家也总结了教训。比如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设立了“蓄水池”项目,搞数据共享以救灾。遥感飞机的空域申请也一路绿灯。所以芦山地震后,遥感的应急反应速度有显著的提升。但是遥感应用的提升和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跟不上数据积累的速度。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我想首先是判断灾情严重程度的具体中心位置;其次是救援路径的选择。至于预报,目前有较大可能性的是滑坡,崩角,泥石流之类。地震预报,不是没希望,但道路还很漫长。有志于此的同志,必须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瞎吹。知识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这里又回到康熙,他不仅记录了他亲身经历过的地震时的感受,而且在临终前不久(1721)亲笔撰写了一篇探讨地震成因与震灾空间分布的论文。嵇少丞博主《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一书127128页,有其原文、白话译文、和评价:当时世界领先。虽然当时无法在CNS上发表,但是它的存在,对于人类知识的积累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

 

尚未正式答复,求拍砖。

参考:康熙《皇舆全览》与乾隆《内府舆图》绘制情况对比研究--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808830.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萧后与妇好
下一篇:【地图之问】答宋敦江博主

61 白图格吉扎布 陈楷翰 陈奂生 李伟钢 王守业 王春艳 武夷山 王荣林 陆俊茜 刘全慧 高召顺 张强 李建国 黄永义 徐晓 许宁 廖晓琳 刘立 林中鹿 林中祥 赵建民 余世锋 余皓 郑永军 刘洋 柳林涛 王树松 尤明庆 王修慧 赵凤光 周贵尧 张江敏 胡努春 庄世宇 赵美娣 郑小康 肖振亚 康建 吉宗祥 嵇少丞 赵斌 姚小鸥 李汝资 rfm2007 ddx7171 wolfganger zhouxingrong ybyb3929 schist thinpig junsonlee biofans miracle1 rengy paulings yunmu wangqinling sunnyh0310 rockyman Vetaren11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