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李小文先生的科学与人文世界 精选

已有 2247 次阅读 2015-1-13 20:26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15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让人闻之万分悲痛的消息。和其他院士去世时稍有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和传统非科技类新闻媒体也都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报道。从报道内容分析此事得以广泛报道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前段时间李先生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做报告时光脚穿了一双朴素的“布鞋”,媒体当时围绕着这个独特的装束完成了一阵喧哗的过程,偏重于人物和事件的传奇性和稀缺性,对于先生的学术和生活其实并不了解,从并无后续深入报道看,媒体也不想深入了解,这是件让人感到非常遗憾的事情,即便媒体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解也是一种科学传播方式,但总还是准确一些更好。
  李小文先生的研究方向是遥感,其实,他是范围更大一些的中国地理学界的代表性学术人物,行内的人用一句话论及他的贡献及影响,一般这么说:“李小文是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其研究成果为国际光学工程协会所评本领域“里程碑”系列成就之一。”看到这样的表述,也许我们会想到杨振宁先生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杨-Mills”方程。应该说,这样的命名法是学术界对于本领域优秀学者的最好纪念,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李小文先生的成果不仅是创建了一个模型,而且基于此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如此,成果的内涵就不是一般的解决一类问题了,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思维范式,这是任何一个学者穷其一生都会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个成就用李小文先生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弄了个几何光学模型。原有的大气遥感理论模型在空气均匀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可见光看到像元,而地球表面由于照度不均匀,有各种阴影和反射,这就不能再用原来的方程得到准确的结果。我的那个几何光学模型就是用来处理地球硬表面的遥感模型。
  李小文先生利用自己的影响推动了遥感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他甚至为遥感不能够在灾害应急中获得更为高效的应用而忧心忡忡,在汶川地震后写出过一篇《遥感道歉》的文章,自己主动兜揽了遥感无法在汶川地震中第一时间对受灾情况进行采样并分析灾区真实状况的责任,其实,此事与他何干?!遥感飞机如想飞赴事发地必须申请层层报批。尤其是,在中国的官员和学者们纷纷在灾害面前做“事后诸葛亮”或“争功者”的时候,一句强负不当负之责任的道歉之语何其罕见和珍贵。
  对于笔者而言,也正是看到这篇文章才起了到科学网写应急管理科普博客的意想,并因此在未来岁月里和李小文先生有过多次深入的交集。事实上,我们组织的全国第五届(济南)、第九届(焦作)“应急管理”研讨会上,李先生均在百忙中拨冗前往,并在大会致辞或做点评人,以示支持,而我和他之前的交往只是限于网络上的偶尔唱和,我既没有主动去拜望过先生,也没有任何项目上的合作。我想,他只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尽力支持青年学者而已。事实上,我在网上批评先生的观点也是不时就会发生的事情,有些甚至很尖刻,但是从先生的表现看,都不以为忤。
  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之外,先生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屡屡在科学网上掀起科学和人文交融的讨论热潮,从遥感关注的各类尺度效应问题、地表过程、植被结构参数化这类他所在领域的深刻科学问题到科技评价、中国的基尼系数与外汇储备这类现实的经济问题、康熙时代的科学史、现代史中三年困难时期的死亡人数问题、青年科学家的出路、以及一些文学艺术类的问题(如陕北的民歌小调),他都有所关注,并撰写过或短短一句话的评述或长段的文章。
  李小文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真正的“人人平等”,我们都目睹过许多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学者回来中国就一副“衣锦还乡”的架势,看到级别不如自己的人就鼻孔朝天,理都不屑理会,可谓把中国传统的“层级观念”发挥得比没出过国的中国人还厉害。而作为美国名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毕业的李小文先生则不然,他在科学网上的唱和对象从陈小润这样的专业为“特殊教育”的大学生到发发这样的土发明家,调侃起来总是一副老顽童的模样,当时关岛大学的李宁副教授还曾经因为被李小文先生在博文中批评而诚惶诚恐,一度误以为这是来自院士的打击,属于不能承受之重,在他刚刚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已经深为当年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不平等”而自嘲——李先生自己在争论中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院士,而只是在以网友的身份辩论罢了。李先生也许担心李宁为此始终惴惴,在李宁回国的一次报告时还特意赶去聆听,我想他是担心李宁内心的阴影影响到未来更多的平等交流。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因此,李小文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开之后,科学网上的悼念文章连篇累牍,我相信中国的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未曾有过来自几乎全科学界的如此重大“礼遇”,每个为先生的语言、文章或行为惠及到的人都在从不同角度回忆和怀念与先生的交往,我们也才知道很多和李小文先生未曾谋面的朋友也曾经接受过先生的帮助,江西的肖博士甚至曾经在一度困难时期开口借过李先生的一万元,先生二话没说直接从账户上打了过去,先生16日的遗体告别仪式肖博士从江西赶来参加,如果说先生当年的行为有现实回报的话,也就仅限于此了。
  先生之助人也会遇到尴尬,一位美国归国的孙博士因为在自由市场摆摊生存而被记者报道的消息传到李先生那里,他就约见了这位博士,但是不幸被利用,见面由“先聊聊看看自己能帮到什么”变成了“李小文院士准备给孙博士开出什么条件”的谈判,一时的阵势好像李先生自己欠了孙博士什么,并造成了此后的舆论风波,而李先生也淡淡一笑,没有因此对自己的行为后悔或气馁,希望能够继续有所作为。
  李先生在生前从来没有让人感觉到或者说出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科学大师,我们接触过他的人只知道他是一个自称“黄老邪”、穿着朴素、饭前喜欢啜饮几口小酒、学术功底深厚、乐于助人、平等待人的小老头,但是,当他去世后,我们才发现他难道不就是我们内心中期盼了很久的大师吗?否则,我们不可能自发地去纪念他、送别他,要知道,多少院士去世都仅仅是由官方板着脸发一个讣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或者,更多的同行为此在私下里额手相庆都可以想象。
  李小文先生的去世使得中国缺乏大师的科学环境更加凄风冷雨,李先生曾经对科研体制问题也发表过多次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改善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境遇,而不是仅仅把资源集中在少数被官方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身上,他甚至想到也许那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项目的几万小钱可以帮着年轻的学者们走出最初的无助期,在各种呼吁无果之后他也没有放弃,而是尽力做了好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邀请泉州师范大学几乎陷于绝望的陈楷翰老师来北京访问,指导之外还四处联系为陈老师提供实验场地和条件,使得他这才对于自己的科研未来开始有了信心。
  一个科学家,除了可以做出基于智力的科研成果之外,完全可以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科学共同体内的责任,即便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首先可以改变自己,其次可以勉力帮助陷入困境的青年学者,李小文先生这些都做到了。所以,除了是一个好科学家,他还是一个正直的好人。写到这里,李先生瘦小的身影在眼前越来越高大,作为受益于他的一位小友,暖意慢慢弥漫,而伤悲愈发浓重了。
  仅此哀悼李小文先生!希望我们未来也能够和您一样去做。



深切缅怀李小文院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859172.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关于科研体制:改变能改变的,屈从无法逃避的,洁身于污秽之外

96 刘艳红 蔡小宁 罗德海 李轻舟 陈楷翰 肖重发 李学宽 陈龙珠 刘立 陈小润 余国志 王德华 蔡庆华 陈永金 郑永军 刘全慧 戴德昌 韩枫 徐晓 武夷山 吴睿 姬扬 朱朝东 吕喆 许卫兵 陈小斌 李伟钢 陈奂生 魏晖 黄健 徐世文 魏东平 李万峰 朱志敏 赵克勤 刘良云 张鹏举 陈昌春 秦四清 黄光伟 陈桥生 李建国 刘钢 刘向军 石磊 李天成 王晓明 孙学军 徐军 黎安勇 杨正瓴 谢力 陈苏华 张超 赫圣博 张骥 毛克彪 赵美娣 梁进 张波 庄世宇 罗帆 高建新 朱永青 宋铁成 檀成龙 肖立志 王春艳 朱高明 刘毅 阳兵 田青 吴宝俊 信忠保 蒋永华 蔣勁松 黄秀清 forforward wangqinling hao smileforever xchen GANSULANZHOU supervolcano bridgeneer xuanyizi angongda fishman936 chengyuj HLpope biofans shanyukang nefuqu gonggaofei crossing physicis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