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关于教育体制特别是师生关系的消息和讨论很多,在科学网等高等教育人士“出没”的地方就更多。老师不满意学生自主能力差和得过且过的态度,研究生认为导师拿自己当廉价劳动力的抱怨,几乎随处可见。我从导师的角度批评过研究生的这类问题,也有过一些分析和建议,尽管也没能拿出很好的解决办法。
近期通过思考,我认为借鉴一下国外研究生教育中的某些做法,也许可以把双方的矛盾降到最低。这个做法简单说,就是让研究生从老师的科研经费中支取生活费,改为自行申请fellowship。虽说简单,但还涉及很多具体问题,让我来试述一二。
先说说研究生为何会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我听到的抱怨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导师特别是工程类学科的导师,没有很好把握学生培养和科研实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误以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当然也不否认个别老师真的是拿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在使用。二是研究生不是因为做得不好而延期,特别是同组有表现和论文等成果不如自己的学生,没有被中途劝退或者不能毕业,反而按期毕业拿证,难免造成延期学生产生此种想法。至于研究生对毕业标准有误解的除外(毕竟各校各实验室之间要求达到的毕业标准是有差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造成上述情况,特别是导师做法欠妥时,研究生虽然反对却无能为力。如果采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的fellowship方式,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申请到fellowship,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对导师的依附。需要指出,fellowship通常被译为奖学金,但我这里说的fellowship不以奖励性质为主要目的,而是用于解决个人生活费用。因此覆盖面应该比现行的奖学金要宽。至于申请fellowship的比例,当然要看财政的承担能力,不过达到50%甚至更多的学生有fellowship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不能也不应该达到100%。
由于学生有个人的经济来源,与导师的关系会更为平等。TA可以选择做非导师指定的课题(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自己有想法,而有想法是申请fellowship的基础),也更容易在必要时流动到其他实验室(换导师)。这样,导师就不能以经费来源的理由强迫学生做廉价劳动力了。如果学生愿意做横向课题(能获得额外津贴,本人也希望将来去企业工作),或者自己没有能力申请到fellowship,那么从一开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事,就不容易也不应抱怨了自己是廉价劳动力。
近几年出现的专业型研究生,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对这类学生培养的初衷,是希望他们从事与生产实践有关的研究,所以做横向课题是很自然的。不过,我觉得所谓专业型研究生,本不应该由学校研究所自行培养,而应该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课题来自企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部或部分培养费用由企业承担,有点类似于过去的“委培”。这样各方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理顺了。
说完fellowship对学生的好处,再说说给导师带来的益处。
先讲个小故事。我记得有一次看纪录片,说到一个人养鸡的故事。TA把从养鸡场买来的鸡,放在农村那样屋子前面的院落里,鸡们开始只是傻傻地一动不动。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四处溜达,但尽管周围扎的篱笆非常矮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些在养鸡场长大的鸡很老实。不过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些鸡的本性开始恢复,不断飞越矮篱笆。于是把鸡抓回来,再不断把篱笆扎高,就成为养鸡人与鸡之间不断战斗的故事。由此看来,即使是恢复本性也需要一点时间。
我以前博文分析过,学生自主能力差可能和他们经历多年的填鸭式教育有关。不过对于这类学生来说,问题比上述故事要复杂得多。学生中有因填鸭式教育丢失了自主性的,那么找回来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方法(因为思考不是本性)。也有丢失了自主性却很适应(如果让TA自主思考还很难受)或者一直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对他们的改造还面临着多一层的努力:导师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和耐心(时间),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得过且过、对不能自主思考很适应的心态。说实话,我对于自己的方法正确和耐心还有点信心,但要改变学生的心态我实在信心不足。
要申请fellowship,当然要提交申请材料,其中博士生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研究计划了(参见前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843777.html)。能够申请到fellowship的学生,一定是有主动意愿的;虽然能力有高有低,但通过竞争fellowship这一关,应该能选出相对能力强的人。
这样一来,课题的劳务费主要用于支持没有获得fellowship的学生,以及只给参与相关课题但已有fellowship的学生适当增发津贴。那么,目前纵向经费的大约10-15%(或者略高)的比例用于劳务费应当差不多,大幅度提高劳务费比例也许不必要了。这种变通的做法既解决了师生的问题,也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调整现行经费政策的压力(特别是大幅提高比例的政策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困难时)。
列位看官以为如何?
后记:看了大家的评论,再多讨论几句。NSFC面上项目大约折合2.5-3万美元/年,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乘以2,也就是5-6万美元/年的强度。参照美国的经费标准,这是非常小的项目,类似于NSFC的青年或者预研类项目。如果按照50%匹配人头费/劳务费,也就勉强养1名博士生。这类项目也可由1名(资深)博后申请下来自己做,找个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打下手。
一个NSFC面上项目每年最多3万劳务费(20万x15%),如果学生的生活费完全从中支付,按照较低的生活费标准,也只够养1名博士生。按照各位的经验,即使是最好的985学校、C9什么的,或者是中科院,靠1名博士生能完成一个面上项目吗(也许有的项目还可以加上1名中级职称的人部分参与,而这个人的劳务费还得另想办法)?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