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两批踩踏事故(官方称之为“事件”)遇难者名单的公布,看到36位遇难者大部分年龄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正是风华正茂之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下子没了,的确让人痛心啊!逝者已矣,我们这些仍活着的人不能不思考:如何避免悲剧重演?首先需要认真分析导致事故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除了政府加紧调查外,广大网友也在讨论当中。从网上可以看到一些分析文章,比如,曹林先生发表的中青评论,认为“对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是极大的拷问... ...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却无可回避”[1]。许鹏先生从流体力学角度分析了发生踏踩事件的成因,非常专业[2]。此外,张亮生先生认为外滩设计是事故因素之一,问题就出在陈毅广场到观景台的两处台阶上(图1)[3]。本文愿意在张亮生先生分析基础上进一步从景观设计角度思考踩踏事故。
图1 陈毅广场到观景台的一侧台阶(图片引自张亮生博文)
首先,我们看一下南京东路路口的外滩(图2),图中粉色图框区域为2个台阶处,每个台阶宽不过3米,长不过10米,如此窄小的台阶需要接纳从人民广场站和南京东路站等处涌来的大人流,然后进入到观景平台上,便形成了瓶颈效应,成为拥挤事故的易发地。其实,就整个外滩观景平台而言,最窄处仅有10多米,最宽处不过50米,每逢节假日面对汹涌而来的大人流,其空间显然都是不够的,特别是南京东路路口段作为最佳观景点,面对的人流压力最大。所以,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政府需要进行周密的布置,调动大批武警和警察来维持持续,承担着巨大的公共安全风险。在这高密度的公共活动区,任何突发事件比如冰雹、地震等自然事件或者抛售促销、爆炸恐怖等人为事件都可能成为灾难的诱因。其实,我不能不提及外滩的设计方,在这样一个大都市具有节庆传统的核心公共活动区,所有设计的细节包括空间大小、地形、坡道、台阶、铺装、出入口等等必须考虑到可能的大人流,必须预见到面对大人流时候会出现的种种不利情形,以及相应的对策。然而,令人遗憾地是,如今的踩踏事故说明了这些设计细节的缺失。或者,我们会动用行政的力量,比如不允许在外滩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每座国际大都市都有自己最耀眼最繁华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比如伦敦的“London Bridge"、巴黎的戴高乐广场、纽约第五大街等。总不能阻止市民和游客到这里活动吧?所以科学合理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是必需的。
图2从南京东路到外滩陈毅广场段人流示意图
戴高乐广场(图3)作为巴黎的市中心,有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非常著名的景点,成为市民集会和游客的必去之处,其尺度大约宽270米,长1400米,而且其塞纳河两岸空间开阔(远远大于上海外滩空间),便于人群的流动和驻留,基本没有瓶颈空间,这对于大型公共活动场地是必须的条件。
图3 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
再看看纽约,第五大道(The 5th Avenue)作为其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图4),人流量不会小了。它左端是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街区中心,由现代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面积达340公顷;右端是华盛顿广场公园,虽然比中央公园小很多,但也有4.8公顷,长约300米,宽约160米。总之,这两处公园成为公众集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
图4 纽约第五大街及其两端公园
现在回头看看上海,南京东路作为上海最主要的商业街,左端连着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右端连着外滩(图5)。虽然人民广场面积较大,可供人群活动,但是作为一处政治中心,目前很少有集会游行的活动,所以使用率可想而知。相反地,外滩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保存相对完整的殖民建筑,以及对岸陆家嘴繁华景点的霓虹灯(东方明珠、环球金融中心和新落成的上海中心等)使得外滩成为绝佳的观景点。如此,外滩便成为市民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然而,外滩狭窄的空间这一先天不足便成为制约因素。人民广场站具有多条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成为市中心的交通枢纽,人口流量非常大,如果因为节假日活动大家涌向外滩,势必带来巨大的公共安全挑战,如果再加上南京东路地铁人流,带来的压力更大。对此,无论外滩设计方,还是城市管理者都应有清醒的认知。任何对此忽视、漠视都是对人民的不负责。
图5 南京东路及其两端公共活动区
那么,灾难已经发生,后来者需要做的便是怎样做可以避免类似灾难的再发生。如何从景观设计和规划管理方面加强改进呢?主要建议有二:
一是改善从陈毅广场到观景平台的出入口(图6)。由于现有两处台阶之间的观景平台宽度仅有10多米,不便于改为台阶,可以增加台阶的是往外拓展,即往北到北京东路路口,往南到汉口路路口全部改为台阶,可以大大缓冲现有台阶的压力。扩展的台阶可进行调控,即平时关闭,节假日开放。
图6 台阶改进地点示意图
二是加强人流管理,实行分流措施等(图7)。一方面节假日分时段控制人民广场地铁站进入人流量,从豫园、城隍庙、小西门等处分流,另一方面从河南中路和南京东路交叉口控制往东人流量,分流一部分从北京东路、汉口路或福州路进入外滩。另外,对外滩人流模式可探索实行单向流动或者实行观景区、流动道分离。
图7 分流路线示意图
此外,本次事故可能还涉及到现场气氛与管理,一方面,考虑到时间点正值午夜,正值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此时现场人群应该大部分为年轻人,处于异常“亢奋”的状态,难免会做出一些“亢奋”的动作,随众“起哄”的意念自然而生,“恶作剧”心理驱使,这可能是发生推挤的心理起因。但是,应该讲他们没有恶意,没有预想到灾难的发生(缺少或者忽视了公共安全意识)。之所以这样讲,一是看到了张国等记者对幸存者的采访报道,二是我之前去过外滩几次,无论元宵节还是其他时段总能体会到人群之拥挤,但并没有发生大的事故,为什么在这午夜时刻发生?应该讲这个时间点人流量已经减少了很多,并非拥挤的最高峰,使人不得不怀疑现场之情景(如有阴谋论则另当别论,相信警方会明察秋毫的)。另一方面,与管理缺失相关。我无意批评政府和警察,因为之前去过,特别是元宵节期间,从南京东路到外滩总能看到大量的武警、警察现场手拉手执勤,虽然人流量特大,但比较有序。在从陈毅广场到观景台的两侧台阶实行单行道,要求一侧台阶上,另一侧下,不可上下混用。可以说,政府管理基本到位了,警察也很辛苦。那么,为什么这次事故发生的时候是上下挤到一起了呢?我想一个原因就是判断的失误,即认为午夜这时候人流少了,值班的警察撤掉了一大部分,认为这时候没有必要控制台阶单行了(注:本人没在现场,纯属猜测)。然而,事实超出了警方的判断。。。悲哉!
声明:本文纯属专业角度分析,没有攻击任何单位和个人之意图,请勿对号入座,如有冒犯,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 曹林. 中青评论:不能让踩踏健忘症再跨年. 中国青年报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1/01/content_11166672.htm
[2] 许鹏.踩踏现象和逃生方法的流体力学分析.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46847&do=blog&id=855765
[3] 张亮生.外滩设计是导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因素之一. 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593&do=blog&id=855752
[4] 张国, 周凯, 蒋薇.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有人当天使有人作看客. 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5-01/03/nw.D110000zgqnb_20150103_5-01.htm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