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移动医疗:渐行渐近的医疗实践变革 精选

已有 1172 次阅读 2014-12-31 08:37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时占祥 移动医疗 医疗体制 医改 mHealth

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本关于移动医疗(mHealth)的书呢?因为我们认为,医疗体制正在发生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从依靠量来驱动的模式正在转向依靠价值而维持的模式,因此,我们需要一件重要的工具来推动变革。

——Colin Konschak, Dave Levin, William H.Morris

今夏,我有幸邀请到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首席医疗信息官Dave Levin博士参加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Dave在论坛上做了一个主题演讲,题目是《移动医疗———变革医疗实践的挑战和机遇》。之后,他将这本《移动医疗》赠送给了我。书中所论述的移动医疗是指应用先进的网络科技和成熟的移动产品来解决人类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探讨了移动医疗是如何变革传统的“以医院和医生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成为“以患者和社会群体为中心”的医疗-健康一体化模式。

一本好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一种深奥的理论,揭示潜在的规律,还能传授读者一套实用的方法或先进技术。《移动医疗》具备上述特质。书中对移动医疗的阐述和翔实案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坦率地讲,虽然我们把生物医学信息和大数据列为今年临床与转化医学国际论坛主题之一,但并没有好好地梳理什么是移动医疗。仅仅认为移动医疗是移动通讯和网络技术向医疗与保健服务领域的拓展而已。譬如,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网络平台等解决疾病诊疗和医院服务中的问题等。事实上,医院的医护人员早已悄然地应用移动通讯工具和网络平台来处理每天的工作了,甚至普通百姓也在使用网上挂号、在线专家咨询和体验健康管理了。既然如此,我们的确需要重新理解移动医疗,理解移动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在医疗实践的应用,以及移动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向。

遗憾的是,目前关于移动医疗的参考书以及各类媒体热议的相关内容仍然是务虚多于务实的。这本《移动医疗》从其翔实的案例和作者切身的经验,为我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移动医疗,包括医疗实践、患者需求、政府监管,以及商业化运作等,以及移动医疗对现阶段医疗服务模式的影响、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对投资移动医疗项目的前景预测等。所以,这是一本“有骨头有肉”的参考书。

移动医疗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先入为主地给出移动医疗的定义是什么,而是将目前权威和公认的见解罗列出来,并以此为基础阐明述自己的观点和诠释定义,同时也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移动医疗。作者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将移动医疗的应用概括为三个领域,即疾病康复、远程医疗监控和远程健康,归纳出了移动医疗的实用性、可用性和“依赖性”。前两者不难理解,而移动医疗的“依赖性”则体现在医务工作者每天已经在使用移动和网络工具查阅大量参考信息和病例报告,开展对患者的随访和治疗状况的交流等。这种实践因为明显优于传统模式而被医院和医务人员所接受。同样,患者和健康人群也开始“依赖”移动通讯工具和网络服务平台。相对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而言,移动医疗更容易关注个人疾病进展和社会群体的健康活动。因此,作者认为移动医疗模式独特的“依赖性”是推动该领域迅猛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移动医疗的可信度与监管

在阐述移动医疗改变对疾病和健康监测管理时,除了使用者对移动通讯、远程视频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依赖性”之外,作者也指出了移动医疗模式的可信度问题。传统看病就医习惯于患者与医护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和咨询,其可信度显而易见。因此,作者认为建立移动医疗的可信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这个新生领域尚未获得整个医学界和社会的认可,就像俗语所言,人们习惯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生活了。

在解析政府监管机构制订有关移动医疗的监管法规和指导原则的摇摆不定时,作者也给出了具体分析。监管机构所纠结的核心问题是移动医疗到底是属于医疗服务模式的补充,还是颠覆性创新模式,对患者疾病诊疗和健康咨询的潜在风险在哪里?作者通过实际案例,与读者分享了发生在身边的事实,同时也为读者贡献了一些关于移动医疗实践的金点子。

移动医疗应需而生且日臻完善

随着现代科技成果的成熟与应用,特别是移动通讯产品和技术、远程及网络交流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移动医疗服务功能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业已具备,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巨大且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支出压力;医疗服务资源(医护人员等)短缺;人口及健康结构的改变等,试图通过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模式更新而完成这一艰巨使命。作者在书中归纳出了移动医疗是应需而生且日臻完善,但也存在着致命的软肋:缺乏循证科学依据。暂且不谈那些被商业化炒作的可穿戴式移动健康产品,就常规医疗实践而言,引入移动医疗模式,特别是涉及远程诊疗咨询和处理疾病等生命攸关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移动医疗优势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作者展示了在不同国家(欧美发达国家与非洲等医疗资源和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实际案例和观察体会。总之,移动医疗应需而生,特别是远程疾病监控和保健健康领域等,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着明显的应用差异。

移动医疗成功案例与医疗改革的深蓝

在探讨移动医疗实施其远程医疗与健康监控的案例中,作者给出了医院成功案例,即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及其沙特王国阿步扎比的克利夫兰国际医疗中心,以及迈阿密儿童医院。这些医疗机构之所以成功地运用了移动医疗是依靠其领导者的决策和前瞻视野,这也是他们在探讨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过程中有意义的尝试。目前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支付体制大多是按量收费模式,而移动医疗将引入按质收费模式,改变了以“医院和医生为中心”的诊疗实践,而成为了“以患者和社区群体为中心”的医疗-健康一体化模式。看到那些成功案例,我们激动不已。且慢,那不过是冰山一角,还有深蓝和更深不可测的内容,移动医疗领域在等待着读者们的共同探讨。

各国的医疗改革都是一项长期而渐进的过程,也许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吧。在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初期,其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完善和升级,也就是说,以完善医疗服务体制为最终目标的医改实践永远都在路上。无论移动医疗模式是颠覆抑或是现代科技应用的融合与拓展,都应当纳入到医疗改革的深蓝领域而不断完善。这也作者的观点。

移动医疗能否改变一切,是机遇亦是挑战

当本书归纳到最后一章,“移动医疗能够改变一切,果真如此吗?一定要如此吗?”我的感觉就像有人提出探讨是否能够改变地球南北极磁场而转向东西极磁场一样,世界要么行将毁灭,要么重新建立新的秩序。随着移动医疗的应需而生,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是有限的医疗资源与无限的现代科技能力的最佳应用组合,人们必将会突破思想中的纠结和固守观念,而大胆地把握住机遇。客观上,移动医疗会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与健康管理模式,但是,人们会像习惯自助餐那样,逐渐喜欢并把握自助式医疗与健康服务,这就是移动医疗的突出特点。从实现自我选择诊疗方案,到共同交流和关注健康问题已经不存在什么技术障碍和信息缺陷了,然而当人们开始采用一种崭新的人与人交流模式,且涉及专业技能和知识(医务人员所掌握的)与普通人(也许也掌握相关的医疗和健康信息)进行交流,尽管内容依然相同,但不同的交流方式是否会出现信息失真和信誉失真?这也是挑战。总之,移动医疗的出现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向往生存得更美好、更健康的愿望。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之后遐想翩翩的好书。当然,也会是一本引发争论的书无论怎样,就像人们常说的“抛砖引玉”,这本书也许就是那块“砖”,但将在读者的思想中慢慢形成“玉”,进而产生出更清晰更完善的移动医疗实践“金点子”。

最后,作为译者和我们的团队,我们诚挚地感谢科学出版社所给予的鼎力支持,没有出版社的专业指导,这本书是无法与各位读者见面的。

时占祥, MD, PhD,全球医生组织(GlobalMD Organization)

马长生,MD,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由Colin Konschak, Dave Levin,William H. Morris著,时占祥、马长生等译移动医疗——医疗实践的变革与机遇一书的“译者序”。本书以翔实的案例和作者切身的经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移动医疗对现阶段医疗服务模式的影响、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对投资移动医疗项目的前景预测等。它涵括了移动医疗的主要方面,包括:移动便携式设备,诸如智能化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自动查询机、互动式机器人、医疗服务车等;供患者、医生、医院和其他参与者应用的移动应用技术;用于监控患者体内植入物或植入装置的智能化传感器;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提供实时访问临床与商务数据的无线网络;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提供医疗服务的远程医疗和保健项目;用于成熟的商业资讯、模拟实验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等项目;医疗保健技术公司和服务供应商所面临的崭新商业机遇。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55206.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中国地学SCI刊物联盟”成立
下一篇:黄河源沙漠区的月牙泉

5 刘四旦 高绪仁 赵凤光 rosejump zhaor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