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踩踏事故太惨烈,媒体不断宣扬年轻人的自救,大声喊“后退”什么的,所谓的专家学者开始宣扬怎么样进行演习疏散,“在人流聚集大的有下坡,或下楼梯的区域,安装人员跌倒报警系统。”“在下楼梯的区域,提醒大家注意,当有人跌倒时,立即发出警报。所有听到警报的人,都受过适当的训练,全部能立即主动停止前进。等警告消除后,再继续前行,就没有可能发生这次踩踏的悲剧了。”这些建议多数治标不治本,况且,哪里能够短时间内让所有的老百姓训练有素,你安装了警报系统,肯定会有人象玩动车的紧急制动系统一样,去玩跌倒游戏,广场安装摄像头也没有用,故意跌倒也不犯法。
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大家都看过图片,人群聚集在一个商店里,密集哄抢商品,但是,近年来很少有踩死人的报道。原因如何?得益于线路规划。黑色星期五的前几天,很多商店里的地板上都有箭头,指示人群的行走路线,当然,更多的是在周五当天拉上护栏,指示人群行走路线。在周五活动的前几个小时,发放不同商品促销的地图,指导顾客。大型聚会的地点,每隔一个区域都有一个相对的隔离带,避免人群高度集中。中国的火车站也是人山人海,踩死人的新闻不多,也是得益于线路和区域规划。人群密集区的评估不难,经验值也好,手机信号测试也好,不难得出结论。关键是如何规划引导人群的行走路线。
在美国开车,特别是在大城市,抱怨最多的是单行线太多,很多时候,错过了一个入口,哪怕一米,就不得不绕道几个英里回到那个入口,虽然麻烦,但是对缓解交通起了很大作用。
谴责警察没有用,当然他们有责任,但是他们尽力了,在假日没有休息,尽力出警。谴责管理部门没有用,当然他们有责任,但是他们也没有预计到如此大的人流量,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个广场最大的人流量是 多少,而且,问题不是出在人流量上,出在那几个台阶上,是局部区域规划和人流的引导问题。
这个是深层次的管理科学问题,除了规划以外,还有相应的应急通道的设置等。不仅是广场,还有学校,汽车站,火车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都要有高峰人群的线路规划和引导。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