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邪问:娘与妈,哪个更亲?似乎小邪自己认为娘更好。这个问题,牵涉到地域性,很多评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似乎从地域、习惯的角度,可以是同义词,没有比较的必要。但是,从字源的角度来说,地无分东西,肤无分黑白,婴儿发音最好学习的辅-元音结构单字就是妈。所以婴儿叫人的第一声,就是妈,这几乎是普世的。但是甲骨文里没有“妈”字,只有象形一对豪乳的“母”和派生出的、笔划复杂的“娘”。有人因此认为“妈”的称谓晚于“娘”。这是有问题的说法。因为有考证,甲骨文中的“母”发音“妈”,在驯养六畜之前。驯养六畜之后,“母”开始用于描述六畜的性别,而“妈”则加上了音部“马”。从娘与妈分别派生出的一大堆词汇,也可以找出妈比娘弱弱地更高贵和亲切的线索。
类似地,发现不少年轻网友已经分不清师父的师傅的差别了,也难怪,本来近义,又同音。
说起来,“师”字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最初用于军旅,描述比“帅”还niubious,多一顶博士帽。后来军转民,描述比“父”的级别略低,负责传递文明基因的人,民间磕头的牌位上,“天地君亲师”的最末一级。比较正式的定位是姬同学给姜子牙的“师尚父”之称。当时所谓“三公”级别,是太师、太傅、太保,虚位高于王,是作为长辈尊重的。秦始皇不高兴这种待遇,废止了这一级别。汉代又恢复,但皇上们也觉得凭空多出来三个长辈官员,不爽。所以增设了“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个级别,便于指挥。“傅”的本义是传递专业知识、“保”的本义是抚育、侍卫,所以地位均低于“师”。再后来,“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位也忙不过来,又增设“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个岗。再后来,连“太子少保”也都成了荣誉性岗位了,如破连环马的那位和有“宫保鸡丁”专利的那位。
民间习惯,尊称的时候加一级半级稳当一点。所以在一些特殊行业里,尊称“师”为师父,如佛教、武林的一些宗派,等等。一般并没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相似地,傅在尊称的时候加一级,叫师傅,这个应用得更广泛,几乎所有的有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人都可以享受。所以,在现代学校里,“老师”是比较准确的尊称,介于师父和师傅之间。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