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zh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ngzha

博文

[转载]消费的崛起和因果法则的终结

已有 14 次阅读 2015-1-13 23:52 |个人分类:(反)全球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消费的崛起

贝一明 EmanuelPastreich, 亚洲研究所所长, 庆熙大学副教授

当今社会正面临两个极为严重的挑战:消费文化的崛起和人们思维方式上因果法则的终结,尤其是在看待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上。这两个挑战看上去毫无关系,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很可能有直接的关联。

第一个挑战是人类的贪欲和对消费的渴求。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们对消费的极度渴求已经远远超过了现有的经济形势(严峻而低迷)和人类的正常所需。这种消费渴望正在快速地传播。通常情况下我们仅仅把这种情况归咎于“贪婪”,却不考虑贪婪产生的原因,也不对这种贪婪进行社会、历史和心理层面的分析。

虽然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消费行为是“物质主义”,但是我非常感谢彼得·多伦(PeterDoran)提出这个观点:疯狂的消费是完全背离物质主义的。当我们在消费时,我们很少会因为商品本身的品质而购买,而更多注意的是商品的数字价值(消费的数量)或者是它的附加关系:品牌声望,供应量的大小和愉快的购物体验。物质本身变得并不重要,人们看重的是物质所能带来的看似光鲜靓丽的生活。古驰(Gucci)等奢侈品消费量的增加几乎没有引发人们对精品手工商品的认识。不过,我倒是怀疑古驰商品的质量已经严重缩水。

然而回到对科技的讨论上来:电脑是不具备人类的欲望的,但是它们有一个核心的需求:获取充足的电能。事实上,日益增长的全球超级电脑网络背后已经揭示了它们对运行的本质需求:消耗电能。

人类似乎没有能力去减缓消费的膨胀。我猜测电脑消耗电能和人类消费增长之间有某种联系。将人类社会推入消费膨胀模式的力量有可能超越了单纯的贪欲,超越了个体需求,也超越了群体需求,而是植根于科技与人类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之中。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尤其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常停滞于“人们是贪婪的”这一层面,而并不去思考人性为何变得如此贪婪。是人类消费的欲望与电脑网络对电能或是信息传输的需求汇集起来,使人类最终产生了如今这种贪欲吗?

当然,欲望,或者贪婪,已经伴随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是也许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阶段。

我们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是当我们尝试去处理环境危机时,大多数人不能把自身的行为和其对环境的影响统一起来。比如开空调,买一次性塑料杯装的咖啡和住大房子、开大排量汽车等日常行为会对大气、土地以及海洋带来破坏,但人们并不能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思考。

理解这些因果关系应该并不困难。我认为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正在面临深刻的环境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能追溯到我们自身。但我怀疑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奇怪的变化,这种变化削弱了我们认知自身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能力。也许是我们认知信息、处理信息的某种方式在削弱我们的因果逻辑推理能力,让我们忽视一方面的变化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影响。

首先,互联网和电脑带来了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方法。图像可以被毫不费力地复制并传播。能够免费获取信息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每次生产都降低了被复制图像和符号的价值,其中也包括我们珍视的那些图像信息。

其结果就是影像和文字的价值都遵循格雷沙姆信息法则(Gresham’s Law ofinformation)而大大贬值。我们可能会想起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的经典作品《车祸》(Car Crash),里面演绎的恐怖景象在被小规模复制后变得不那么恐怖了。就连令人震惊的气候变化的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AnInconvenient Truth)的影响力也在消费狂潮中被大大削弱了,沦为了又一件人们可以消费的商品。

另一个认知方面的变化可以追溯到从使用模拟信号到数码信号复制图片、声音和文字信息的转变。当人们用数码形式来收集和展示虚拟信息时,人们头脑中的逻辑关系会被严重削弱。没有了某种模拟过程,图片和影像就只和我们观察到的图像有关系了,而与整个处理过程无关。

这种媒介的变化深刻地破坏了我们探寻因果关系的能力,也由此降低了我们把各处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渐渐远离因果关系的认知变化,虽然在流行文化中这种变化显而易见。认知的变化,从本质来说是隐而不见的,而我们也同时选择视而不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4197-859231.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转载]年轻人如何成为领导者?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