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计算”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相关的媒体报道多了起来,也被动的关注了下这个大作。
之前没读过其课题组的相关文献,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所谓“透明计算”,更像是一种工程师的系统集成作品,而非科学家的科研突破——所谓打破冯·诺依曼计算体系,更是夸张的过分。下面以媒体报道中的信息来聊聊这个一等奖。
首先,所谓“网络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概念,国际上早有先例甚至产品;比如贝尔实验室早在上个世纪就设计并实现了完全基于网络概念的独立操作系统Plan9。因此“透明计算”的核心“网络计算机”概念,并无新意,这是理论上的问题。张本人在一份PPT中也只敢自称“透明计算”为“一种扩展的冯·诺依曼结构及其实现”,怎么可能和冯·诺依曼结构说再见?
接下来看应用,比如“工作人员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大型软件AutoCAD的使用过程……”。众所周知,AutoCAD是基于Windows的应用软件,运行起来至少需要基于Windows相关的API。因此,所谓Meta OS无法逃避虚拟(模拟)Windows API。而模拟Windows API要么完全自主模拟其API,开源的如ReactOS;要么通过虚拟机虚拟Windows操作系统后,调用其API,开源的如VirtualBox。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几乎没有创新、劳动量巨大而且涉及微软版权问题。这是应用方面存在的巨大问题。
最后一个卖点“……下载安装过程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这类应用业内已经实现多年,并成为成熟的产品。比如“云端软件平台”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其云应用客户端“云端”,从应用角度实现其功能;而网吧的廉价无盘工作站,也早就从操作系统和应用级别,实现了类似的功能。至于手机等移动设备下的登录与应用,在rdp或者vnc协议下,实现起来毫无悬念——这些都有开源的成熟作品。
另外,信息安全也不可能靠一个操作系统或者应用就能实现的,是一个永恒的系统性问题。即使所谓最安全的OpenBSD操作系统,对系统和应用安全的要求近乎变态,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报道一个“透明计算”就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是很不负责的。
因此,综合来看“透明计算”既缺乏理论创新、也缺乏应用突破;相对计算机业内的前沿技术来说,最多是对一些成熟的开源应用,做了一定的集成和二次开发。
这是我的一盆冷水,也是一个留此存照;同时建议该项目组负责人释放出相关作品,供网友们品鉴!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