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zhenr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zhenrong

博文

教育变革新浪潮反思:附魅还是祛魅?

已有 314 次阅读 2015-1-12 13:2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纪伯伦

   近年来,慕课、微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诸如此类的教育新概念似乎成为教育界追捧的时尚符码。这些让人应接不暇的新概念不仅在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同时似乎也让我们预感到一场教育变革正风雨欲来风满楼。当我们面对一种新生事物时,一种习惯性伴生的焦虑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纾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快将祛魅式的柳暗花明取代附魅式的雾里看花。我想,对前述慕课、微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新生事物的认识亦应如此。面对这股滚滚来袭的教育变革浪潮,我们到底是附魅式地时髦跟风,还是祛魅式地借机深刻反思、更新教育理念,我想,后者恐怕才是重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所谓慕课、微课、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教育形式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人机互动,依赖于网络科技,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把教学资源转化成一种新的网络资源,达成网络学习和共享的目的。认清这一共同点之后,两个疑问禁不住油然而生。事实上,这两个问题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其一是,在教育活动中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到底孰轻孰重?其二是,它们能够取代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成为主流吗?

自问自答先!

我的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活动确实(也不可避免)需要人机互动,但是,人机互动只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人际互动才是太子。这实际上同时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甚至,如果要我做一个预测,我不觉得这些新的东西会颠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其量只会形成一种冲击而已。更悲观地讲,我认为这些新生事物在中国很可能成为一颗颗“稍纵即逝的流星”。

毋庸置疑,古今中外无论什么学派的教育观,都不能否认教育是一种人参与的社会活动的客观事实(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别忘了,废话往往是真理的起点)。任何一个稍懂教育学的人都清楚一个道理——人类的教育活动不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包涵了对受教者人格发育和完善、有目的性的公民品格培育等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所谓教育者教书育人是也。

马克思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在指出人的本质的同时,实际也反过来说明所谓社会关系,其本质和内容就是人和人的活动,或者说人际互动。易言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构建了各种社会关系。既然教育是一种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及其所需要的最核心的形式和载体就都离不开人际互动。毕竟,教育要实现人的社会化目标,人最终要适应、融入和服务社会都是离不开人际沟通和交流。

综上,人际互动才是教育的根本形式和载体,而人机互动充其量只是个辅助。这是教育规律和人的本质决定的。

 

这提醒我们,面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概念,祛魅才是正确的做法,附魅式的时髦跟风只能让我们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无论科技多么发达,网络多么普及,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不会变。任何的科技只是我们实践活动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反过来异化人们使用它的任何实践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毫不怀疑互联网(机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书目标,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在育人目标实现上它显然先天不足。回到前述陪太子读书这种现象和做法,其实它恰恰说明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更说明了教育本身就应该是需要而且离不开人际互动的。郑亚旗(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被认为是纯家庭教育的产物)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且不论他是否完成社会化,社会化是否成功,但人的本质决定了他必然也必须面临各种社会关系,即使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如果我们把“太子伺读”抬到课堂的中央,而让“太子”退居次席,这喧宾夺主的做法显然是有悖于教育的基本原理的。“太子伺读”再耀眼,都不能迷失我们的初心——“太子”才是我们的目的。进一步讲,过分依赖人机互动式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

 

时下的学校教育常常被诟病为“应试教育”,人们通常把与之对应的素质教育理解为化解和突破应试教育困境的良方。而事实上,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其根本对立不在形式上,而是内容和本质上。也就是说,表面上,我们忽视了所谓的情商教育、公民教育这些根本内容,而实质上,我们实际是违背了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规律。我们都知道,这些内容和本质不是说教和知识灌输就能够实现的,他们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依靠人际互动来实现。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恰恰是因为这种人际互动的忽视甚至漠视导致的。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其害,而趋其利。

所以,微观地讲,时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实是人际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老师、学校与社区)缺失的问题,而不是所谓的“应试”。应试本身不过是一剂催化剂,加速和固化了教育中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规律的观照和迎附的缺失。再比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应试不过是一把杀人犯手里的刀,我们总不能怪罪这把刀吧?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所诟病的应试教育实际上背了教育中人际互动缺失的黑锅,遮蔽了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

当然,文中所言之人际互动缺失如何应对,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指出这个问题仅作支撑主旨之意,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思考和共同探讨。

 

   之所以在题记中引用纪伯伦的那句话,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确实在很多事情上都在犯着这样的错误,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正在迷失我们的初心。在全球化的洪流中,尤其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其发展,却又都在践行一个过程,一个科技异化的过程(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那个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在这样的背景和社会心理氛围下,教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对教育界人士而言,当互联网发展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概念扑面而来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搞清楚它们到底是浪潮还是浪头,祛魅而不是附魅,不断反思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唯有如此才能更有成效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成为一个积极的教育改革践行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20967-858726.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一个广义归因视角

8 肖建华 姬扬 冯大诚 张骥 武夷山 聂峰梅 刘淼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