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双语科技出版的问题 精选

已有 1448 次阅读 2014-12-5 05:38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刊物

           因为写到《国家科学评论》,涉及到些科技期刊的语言问题。很多年以前,关于科技期刊的语言,我碰见过两件事。一件是我在96年时,和一位来自莫斯科的同行聊天,我说你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不懂俄文,尽管知道一些相关的工作,但没有办法真正的深入了解,因为我不懂俄文。偶尔一些必须要了解的东西,只好请人翻译,也不能保证翻译准确与否。这位朋友有点傲慢地说,这个没有办法,你得学俄语。K,他说话时的态度,好像苏联还在,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后来他们的刊物,也有了英文版,是委托一家公司把他们的俄文翻译成英文再发表。我对外国语言,尤其俄语,是不可救药地无能为力,对我来说,这跟要公鸡下蛋的要求差不多,太难了。第二件事,是我的一位老师问我有关行内刊物的发展,到底是该办成全英文,还是以中文为主。我的意见是,作为我们这样的学科,能用英文表达最好,因为我们研究的东西,早在人类出现并分出语言和划定国界之前。但需要坚持一点,就是文章至少该有个中文的摘要,能够体现刊物的拥有者是谁。我的老师说很吃惊我有这样的看法,觉得我会大力支持刊物的英文化,但我的确不觉得那是该走的路子。不过这个刊物虽然位于全中国最顶尖的5%刊物中,但现在也没有进入SCI,原因之一就是它不是全英文的。

           《科学通报》是我担任编委的中文期刊之一。这个刊物最近几年有一些变化,总的来说,在各种竞争中,能保持缓慢进步。这个刊物变化之一,就是不再要求中、英文的对应衔接了。过去的一篇文章,通常有中、英文的两个版本。有时候,有些人在自己的简历中,列举自己发布的文章时,把这两个版本表达的同一个研究内容,列成两篇文章,这有点不太好。这种类型的刊物,处在一种多少有点尴尬的局面中。你要弄成全英文,人家说你卖国;你要做成全中文,人家说你土,没有品味,不是SCI,是垃圾,不给你投稿。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多样化,每个人的道理都很有道理,也是最好的道理,很少有可以交集、通融的地方。

           一个科研结果最终是表现在发表的文章上。这个发表内容,理论上最好不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我自己担任编辑的一些刊物,就遇到过有关的争议。比如有些做昆虫研究的人,他们的文章有大量形态学的内容。在传统出版物中,如果他们想真实地反映他们想描述的内容,最好是用彩色图版。但彩图很贵,他们没有钱。有关作者就建议能否在印刷版中用黑白图版,在网上的电子版上用彩色图板。这个提议最终被否决,原因就是一个科研结果,最好不要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即使图版这样的细微内容,读者有可能做不同的解释,这样就会产生不一致性。

           如果说文章以中文和英文来发表,问题就更大了。首先,两个版本一般不能同时发表。举例来说,对一个新的物种命名的文章,就有了两个发表时间。对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来说,他所读到和引用的版本,会产生时间上的差别。由于一个合法物种的命名时间具有优先律,早一个小时、或者在同一期中页码上的前后差别,也是它合法性的标志。你如果只看到一个版本,就可能会产生时间上的问题,给你的研究带来困扰。

           时间上的问题还是小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两种文字间的理解差别。“习大大”和纽约时报的“Xi Big Big”的差别,很难讲清楚。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过于较真。但真要较真起来,对同一个内容和研究结果,两种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很有可能有差别的。一个科学研究的结果,如果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文字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很细微的差别,这个是科学上的问题。减少这些问题的一种方式,就是所有的科研文章,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但这又产生了问题,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对‘man’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完全相同,这本身就是问题,更不要说凭什么中国人一定要用英文来写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这里大概是无法讲清楚的。

           几年前到英国访问,一位住伦敦的朋友在聊天中说,英国对于世界,最大的的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让全世界的人更容易互相交流;二是宪政体制,议会在国王鼻子下面可以胡说八道,并决定国家走向。变种的人大和国会,也不过是橡皮图章和非橡皮图章的差别,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变化,都是宪政体制的表象和形式的一个方面,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就语言来说,科技界使用英文大概一时半会是很难改变。无论法国人、德国人、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都得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中国科学界该做的一件事,不是去计较刊物使用什么语言和名字,而是你能做出什么样的研究,让世人必须跟随你。当世人不得不跟随你时,你说什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也希望我这辈子能看见世界有点变化,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好玩而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848596.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上一篇:百年寂寞——从中国《科学》到《国家科学评论》
下一篇:偶遇老去的白毛女

38 戴德昌 戎可 罗德海 武夷山 王振亭 陈湘明 吕洪波 许培扬 徐晓 麻庭光 张雪峰 徐庆征 吕喆 王海冰 杨正瓴 文克玲 陈辉 梁进 褚昭明 姬扬 科学出版社 强涛 李万春 曹聪 陈楷翰 黄秀清 水迎波 钟炳 张海霞 沈友明 刘向军 黄彬彬 luxiaobing12 ruby1990 biofans qzw 笑傲江湖 seeker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