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邮件提示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12版)可网上下载了,下载地址为:http://www.nrcs.usda.gov/wps/portal/nrcs/detail/soils/survey/class/?cid=nrcs142p2_053580.
Smith的前言与上一版本的前言相比,篇幅大为增加,主要是对重要变化做了较多说明;但它与Golden在2010年出版的检索中一样,在结尾说:《Soil Taxonomy: A Basic System of Soil Classification for Making and Interpreting Soil Surveys》(ST)自首次出版以来,在许多国家的土壤调查实践中得到应用;许多国家的土壤学家对ST的发展也做出很大贡献;土壤科学部(Soil Science Division;之前为土壤调查处,Soil Survey Division,原隶属于1935年成立的土壤保持局,SCS;1994年,土壤保持局改为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鼓励国际上进一步使用ST,并希望与国际土壤科学界合作以进一步改进这一土壤分类系统;持续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促成“通用土壤分类系统”的真正产生。
1951年,美国农部(USDA)决定建立新的土壤分类系统,历经1951、1952、1953、1955、1956、1957和1960年,形成7次草案;1965年,《 Soil Classifica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 7th Approximation》被采纳,开始应用于土壤调查项目;又经1966-1968、1970、1973和1975年多次修订;1975年,ST正式出版;1983年,土壤系统分类检索(KST)第1版出版;之后,分别于1985、1987、1990、1992、1994、1996、1998年出版KST的2-8版;在1998年KST第8版出版之后1年,1999年, 《Soil Taxonomy: A Basic System of Soil Classification for Making and Interpreting Soil Surveys》(第2版)出版。2003、2006、2010、2014年又陆续出版KST的9-12版。
为完善ST,USDA邀请世界各国有关土壤学家,先后成立了11个国际土壤分类委员会,负责搜集、审查有关意见并提出修订建议。这11个国际土壤分类委员会分别是:低活性黏粒委员会ICOMLAC (low activity clays, 1975-1986) 、水份与温度状况委员会ICOMMOTR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regimes, 1978-)、氧化土委员会ICOMOX ( Oxisols, 1978-1987)、火山灰土委员会ICOMAND (Andisols, 1978-1988) 、干旱土委员会ICOMID (Aridisols, 1980-1992) 、变性土委员会ICOMERT (Vertisols, 1980-1992)、潮湿土壤委员会ICOMAQ (Aquic soils, 1982-1992)、灰土委员会ICOMOD (Spodosols, 1982-1992)、土族委员会ICOMFAM (families, 1987-1996)、永冻土委员会ICOMPAS (permafrost affected soils, 1993-1998)、人为土委员会ICOMANTH (anthropogenic soil, 1995-2014)。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12版吸收了ICOMANTH的很多建议,如修订人为表层、厚熟表层;增加人为改变和人工搬运土壤(human-altered and human-transported soils,HAHT)的诊断特性,包括人工地貌和微地形、人工制品、人为改变物质、人工搬运物质、人造土层及人造土层接触面等;增加HAHT亚类及相应的土族划分级别。
当然,KST第12版还作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修订,如重新定义埋藏土,增加土壤表层和矿质土壤表层的介绍,增加硬石膏层(Anhydritic horizon),修订干旱土、新成土、始成土、松软土、灰土等土纲下的亚纲、土类和亚类 ,增加土层符号后缀se和土层符号应用示范;附录1土壤调查实验室方法中物理指标删去阿太堡界限(Atterberg limits ),将水分吸持差(Water retention difference,WRD)改为水分含量(吸持)(Water content(retention));化学分析删掉全氮、柠檬酸浸提磷、焦磷酸钠浸提铁铝、总盐及水溶性阴阳离子,增加饱和泥浆pH、氧化状态下1:1水浸pH、全硫、硝态氮含量、硬石膏含量1:1和1:5土水比EC的测定方法后,划成6组分别介绍:1 离子交换与可提取阳离子(Ion Exchange and Extractable Cations,包括阳离子交换量(CEC)、氯化钡-三乙醇胺浸提酸、氯化钾浸提铝、醋酸铵浸提盐基总量(钙镁钾钠之和)、“(交换性镁钠之和)与(交换性钙与氯化钡-三乙醇胺浸提酸之和)Exchangeable magnesium plus sodium and calcium plus extractable acidity (at pH 8.2)”、盐基饱和度,其中“(交换性镁钠之和)与(交换性钙与氯化钡-三乙醇胺浸提酸之和)Exchangeable magnesium plus sodium and calcium plus extractable acidity (at pH 8.2)由“交换性镁与(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酸之和)Exchangeable magnesium and calcium plus exchangeable acidity (at pH 8.2)”修改而成;2 土壤 pH,包括1:1水浸pH、1:2氯化钙浸提pH、1:1氯化钾浸提pH、ΔpH(1:1氯化钾浸提pH-1:1水浸pH)、饱和泥浆pH、氧化状态下1:1水浸pH、1:50氟化钠浸提pH;3 硫与可提取阴离子(Sulfur and Extractable Anions,包括硝态氮含量、磷酸盐吸持量、全硫含量、水溶性硫酸盐含量;4 碳酸盐与硫酸钙(Carbonates and Calcium Sulfates),包括碳酸钙相当物含量、石膏含量、硬石膏含量;5 可溶性盐(Soluble Salts),包括饱和泥浆电导率(EC)、1:1土水土比电导率、1:5土水土比电导率(EC 1:5vol)、交换性钠百分比(ESP)、钠吸附比(SAR) 和 6 选择性溶解(Selective Dissolutions),包括酸性草酸铵浸提铝铁硅、草酸盐浸提液光密度值(ODOE)、连二亚硫酸盐-柠檬酸盐浸提铁,其中”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浸提铁“由”“柠檬酸盐浸提铁铝”修改而成;在物理、化学和矿物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机分析,原属化学分析的焦磷酸钠浸提物颜色、黑化指数、有机碳含量列入其中,同时新增纤维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测定。
第12版中土纲仍为第8版以来的12个,检索顺序也未变,依次为A冻土、B有机土、C灰土、D火山灰土、E氧化土、F变性土、G干旱土、H老成土、I软土、J淋溶土、K始成土和L新成土;亚纲68个,比第11版少了扰动新成土(Arents)和人为始成土(Anthrepts)2个亚纲;土类337个,比第11版少了7个,其中减少了扰动新成土下4个土类、人为始成土下的2个土类、雏形干旱土下1个土类——人为雏形干旱土(Anthracambids);亚类2665个,比第11版数量多1个亚类,其中删除的有上述7个土类的15个亚类和强育湿润软土下的1个亚类——石化钙积强育湿润软土(Petrocalcic Paleudolls);新增了17个亚类分布于干旱土、软土和新成土土纲中:1硬石膏潮湿积盐干旱土(GBAA. Anhydritic Aquisalids)、2硬石膏简育积盐干旱土(GBBC. Anhydritic Haplosalids)、3人为简育雏形干旱土(GGCT. Anthropic Haplocambids)、4石化钙积钠质潮湿软土(IBCA. Petrocalcic Natraquolls)、5质地突变钠质湿润软土(IHAF. Abruptic Natrudolls)、6人为石化钙积湿润软土(IHBC. Anthropic Petrocalcic Calciudolls)、7石化钙积黏化湿润软土(IHDB. Petrocalcic Argiudolls)、8石化钙积简育湿润软土(IHFB. Petrocalcic Hapludolls)、9人为改变干热正常新成土(LECG. Anthraltic Torriorthents)、10人为改变碱化夏旱正常新成土(LEDB. Anthraltic Sodic Xerorthents)、11人为改变夏旱正常新成土(LEDC. Anthraltic Xerorthents)、12人为压实干润正常新成土(LEEF. Anthrodensic Ustorthents)、13人为搬运干润正常新成土(LEEG. Anthroportic Ustorthents)、14人为压实的碱化湿润正常新成土(LEFB. Anthrodensic Sodic Udorthents)、15人为压实湿润正常新成土(LEFC. Anthrodensic Udorthents)、16人为湿润正常新成土(LEFD. Anthropic Udorthents)、17人为搬运湿润正常新成土(LEFE. Anthroportic Udorthents)。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