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学建筑工程的只涉及木材的应用,其实知识比较浅,无非是树木能将温室气体转化为木材之类。
在钢筋混凝土之前,木材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建筑工程材料,老祖宗是木构大师,榫卯、斗拱之精美复杂举世无双,用木材建房屋起码可往前追溯5000-6000年。
木材易腐、易燃,阿房宫等宏伟建筑即使不被烧也留不到今天。中国为何不像其它国家那样,采用石材作为结构材料,可以长期流传?对此的讨论非常多,有材料说、建筑技术说、阴阳说、美学说、意识形态说等,如“木结构强调横向,石结构强调纵向。西方人对天堂的向往,导致了他们追求通天塔,追求高度”,“我国文化认为木更亲近于人,是国人修养生性、追求天人合一的体现”。林林种种,然都不算有说服力。
意识形态说法听上去有点玄,我国历代住房都不是那么充裕,百姓盖房不易,能盖起房就不错了,不至于考虑那么深奥的哲理问题。石材要加工成规则块状作为盖房材料,靠手工凿刻极其费工,效率极低,成本很高,石材横向结构技术也相对复杂,民间不太可能使用。皇室官家为何也不用倒是值得研究的。
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提到美国和中国木结构理念上的不同。
美国Light-frame木结构住宅,发明于19世纪中叶,其特点:
工业化生产机器加工的规格化小木料
材料的有效利用(剔除朽坏部分)
小间距的均匀排列的框架
现场裁截,钉子连接
Redundancy (超静定)
Open System(开放体系)
Amateur Builder(业余建造者)
美国民主精神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各个构件都均匀地负担
个别损坏不影响大局,可以替换
灵活地开洞(门、窗)
非专业、非熟练人员参加
中国传统木结构,立柱、横梁、顺檩等少数主要构件形成的木构架结构。特点:
中国……和社会结构的体现:
• 立柱、横梁、顺檩等少数核心构件形成的木构架结构
• “栋梁之材”的结构
• 模数化的体系
• 极其复杂的构造和工艺
• 专业的匠人和术语
• “材分制”等级制度
• 千万里之外寻求、运输“大材”
近代的胶合板、木纤维板,当下的定向刨花板、指接木等,无不体现小材大用、劣材优用的理念,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一直在追求栋梁之才。
要说中美两国盖房时在刻意按意识形态思想指导去做也牵强了,但要说他们的行动不经意间体现了某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还是有合理面的。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1-14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