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anov教授说:认为西方总是敞开怀抱欢迎所有人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西方的科学体系极为严酷,会将你的全部能量吸干。 【相关】Stefan Grimm事件:帝国理工官方声明中几个要点
戈先生在哈佛上课必定是衣帽整齐,坚持着长袍马褂,非常注意师道尊严。他教书认真,还亲自为学生编写了教材,取名《华质英文》……邵鹏
1979年,萨拉姆因对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贡献而与史蒂文·温伯格和谢尔登·格拉肖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界内有关他的贡献是否值得被授予诺贝尔奖的争论一直不断。
我们在传播中要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整合营销传播叫“接触点”,把各种接触点调动起来。所以这才有习大大跑去街上吃包子,彭麻麻风度翩翩拍照的手机。
胡焕庸线综合了降水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亦即与这些线均存在重合,这并不是“埋没”。 【相关】胡焕庸线就那么重要吗?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突破
帝国理工的这个系要求每位教授平均每年进帐基金20万镑,要求不算高。比如我所在的物理学科,一项国家基金一般略微超过30万镑三年,平均10万镑每年。 【相关】Publish or perish下教授之殇 刘洋
有个朋友刚刚通过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虽然说头衔换成了PhD candidate,但他却说像“脱胎换骨”一样的被折磨了一次,说起之前的焦虑状态,直感慨读博不宜……邵鹏
面子与实惠都重要,哪一个更重要,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若让我来选择,在现阶段我更多地选择实惠……汪晓军
Imperial College的Stefan Grimm教授逝去了,邮件系统在他逝去之后,按照他的设定,群发了一封邮件,读完让人唏嘘。 【相关】科技进步在资本主义面前黯然失色 张骥
植物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不会动的,一点也不好玩。但我们若从进化适应的角度来看待植物,对比它们生存的方式方法。便会发现植物也非常非常聪明,甚至可以说是酷毙了!
唐·韦应物(737~约792)《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乃山水名篇;而对其蕴涵颇有争议,难以确认。
在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论文的署名应该怎么排序呢?今年写的一篇文章就是这种情况,琢磨了一阵,还是没敢下手,直接把作者空白着交给老板。
笔者所从事领域—矿物加工—的顶级期刊的主编在其个人博客发表博文,其所提供的数据刚好为研究我国学者投稿国外SCI期刊拒稿率提供了一个案例……余文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去留意脑是如何实施其功能的,如费德勒如何回击网球、鱼鹰如何潜水捉鱼或蜜蜂如何在特定的花上吮蜜等等……科学出版社
胡焕庸线是胡焕庸先生1934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曲线,在中世纪温暖期结束后就锁定了中国的发展格局,且至今仍然制约着中国,用进化经济学的词叫“锁定”。
美国常青藤学校非常注重本科教育,有的甚至优先于科学研究;这些学校有很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人文关怀,相对中国仍然沿用的传统式知识灌输,这是很现代化的教育,也容易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自然》过去大部分的论文一般是在出版后半年才免费开放,但这次的新政策说明,该集团在开放阅读的道路上已经走地比较快,至少大大超过《科学》等杂志的速度。
我在美国普通人家过的第一个感恩节,经历却是意外地不普通。说到普通,就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有祖孙三代人的普通美国白人家庭,说不普通是这一家人的教育和职业背景真是惊人……依庄防
与一个新方向一起成长是年轻人在科学殿堂取得成功的一个捷径,实验室真人统计物理学正是这样的一个新方向,它正在成长,他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盟,它是传统物理学这棵老树新开的一朵“狗尾巴花”……黄吉平
按照北美的教育體系,理工科中很多学科都是可以直接在本科畢業之後讀博的。這一方面可能和歐洲有所不同,歐洲的博士項目,大多需要申請者持有碩士學位……陶韵文
随着越来越多对称花柱植物的发现,植物学家发现植物“花蕊照镜子”的方式还非常多样。有不同植株花序照镜子对称的情况,也有同一植株上不同花序照镜子的情况……刘光裕
任鸿隽说过:《科学》的问世,不过出于一班书呆子想就个人能力所及,对于国家社会奉呈一点贡献。好心的幼稚,幼稚的好心,这是后来人应该对他们脱帽鞠躬的地方……孟津
我们需要一个本质上很民主的科研教育体系来推进知识,减轻贫困,增进福利,确保人类的自由与能力,其运作方式应有利于我们这个星球及其居民的长程未来……武夷山
改革开放前的政治运动造成人才断层,改革开放后各级机构的迅速补位又造就大量尸位素餐的学术管理者,这些人多数不仅能力不足,而且往往嫉贤妒能,权力欲极强,很少给别人表现的机会。
学生有了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就能给自己腾出很多时间,学习自己想学的“干货”,而不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更不是被大环境稀里糊涂地裹挟着熏染着和被牵着鼻子被动地走。
钱学森之问本质上是针对杰出人才成长的环境、土壤这些要素;而各类“人才计划”却往往忽视这些要素,倾向于“拿来主义”,就是要“现成的杰出人才”。
工业4.0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文化竞争的集中体现,世界是平的,不再缺技术,不再缺人才,但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体现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我不知该用“愤慨”、“惊悚”或什么词来形容这种氛围,这个高大上、享有国家巨资投入、著名的育人的高等学府的气氛,因为任何词句都无法尽绘其意。
李约瑟会直接引用好友贝尔纳的观点而不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吗?会不会,这是他们在“无形学院”的松散讨论中形成的观点? 【相关】我看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 麻庭光
我一直希望有人来提类似的问题,但我没有等到。为什么少有对钱学森之问的质疑?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他的问题不容质疑,大家都认可。但这里面多少有些矛盾。